11月21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科普创作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大会以“丰富科普作品形态,助力培育创新文化”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普创作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刘嘉麒,广西政协副主席刘咏梅出席大会。

大会现场
王春法表示,人工智能是当前最大的科技变量,科普创作正面临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的新形势。他强调,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普创作的特点,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大力发展按需科普、分科科普、分众科普,推动科普资源开发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科普创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紧跟科技前沿,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科普创作,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科普精品。
刘咏梅表示,广西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广西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全国科普界的交流合作,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以资源共享提升科普效能,以载体创新拓宽传播边界,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中展现新担当。
会上,刘嘉麒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这十大热词综合反映了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以及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
会议期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科普图书评定指标体系》和《科幻企业认定指标体系》,旨在为提升科普图书质量、规范科幻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发布了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书单,包括《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等一批展现科学家精神的优秀图书。会议还宣布了首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名单。
在学术交流环节,来自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文涛结合广西区位优势及东盟语言人才资源,分享了广西及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探索;相关领域专家分别围绕中国商用飞机创新发展、自然影像传播科学、人工智能伦理与人类价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大会由广西科协、广西作家协会承办,广西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中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科普作家协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创作者、专家学者及会员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